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的背后故事
故事還是要從一個月前,江蘇北人拿的一個獎項說起。
2020年5月19日上午,在上海展覽中心正在舉辦的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家名叫江蘇北人的機器人公司憑借著“運載火箭貯箱智能焊接裝備與工藝”項目,拿到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說到“運載火箭貯箱智能焊接裝備與工藝”項目,就不得不提到這么一個人。他不僅在學術方面“博大精深”,而且本身也是博士畢業(yè),所以大伙兒都親切地喊他“馬博”。
我是15年4月份來的江蘇北人,差不多剛來就接了這個項目,當時北人團隊里面算我一共六個人,再加上上海航天那邊也有一個小團隊,一起合作完成的這個事情。
我記得當時我剛來,林老師就跟我講:“小馬,你也是大的項目經理了。”我說:“什么是大的項目經理?”“有個項目投資近千萬,需要我們和客戶一起完成長征系列火箭貯箱的智能焊接裝備與工藝的研發(fā)工作......”
說實話,當時我也是第一次做這種投資千萬的國家級項目,那時候我三十三歲,其他成員都是二十幾歲,團隊整體比較年輕,能夠借鑒的項目經驗不多,說沒有心理壓力是騙人的。
萬事開頭難嘛,后來我就調整心態(tài),踏下心,確定好這個項目的目標到底是什么?這個大目標中包括哪些核心技術點?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可實現的小目標,分解之后再與團隊成員的相關能力進行一個匹配。如果哪里遇到問題,我們自己內部能解決就解決,不能的就尋求外部的資源把它解決掉。
當時做這個項目最大的感受就是,火箭和汽車不一樣,它在工藝上的要求非常高,車出了問題,可以開到修理廠維修,火箭發(fā)射要是出了紕漏,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運載火箭的直徑是三米三,本身這個零件去制備的話,成本就很高,所以我們采取的是“單點的技術驗證——試板——試驗件——模擬件——實際產品”這樣的流程去一步步驗證,每個過程都需要達到100%的完成度,才能進入下一階段。
上面講的“樣件”就是“試驗件”,那個時候我拿到剛焊完的試驗件,從外觀上看,效果真不錯,就想著趕緊跟團隊成員去分享。那個試驗件差不多一人高,是一塊彎的板,當時我正好抱在胸前,看不到前面的路,下臺階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下,沒想到還留印兒了,雖然留下個小傷疤,但是現在想起這個事兒,心里確是一種開心的感受,沒覺得這個傷痛是個不好的回憶,反而記住了那份喜悅的心情。